一、加權平均成本比實際進貨成本低且變動率較大的原因分析 1.進貨價格波動:如果在前期進貨成本較高,而后期進貨成本大幅下降,且低價進貨量占比較大,會拉低加權平均成本。例如,前期以 100 元/件的價格購進 100 件貨物,總成本 10000 元。后期以 60 元/件的價格購進 200 件貨物,總成本 12000 元。則加權平均成本為 (10000 %2B 12000)÷(100 %2B 200)= 73.33 元/件,相比前期 100 元/件有較大幅度下降。特別是在市場價格不穩(wěn)定、原材料價格受供需關系或外部經濟環(huán)境影響頻繁波動的情況下,容易出現這種情況。 2.庫存商品銷售結構變化:如果高成本庫存商品銷售速度較慢,而低成本庫存商品銷售較多,會使剩余庫存的加權平均成本降低。比如,企業(yè)同時存有不同批次成本的產品,高成本的產品因市場需求變化等原因銷售較少,而低成本的產品暢銷,隨著銷售進行,剩余庫存的加權平均成本就會更偏向低成本的水平。 3.存貨盤點誤差或數據錄入錯誤:存貨盤點時出現漏盤、錯盤,或者在成本數據錄入系統(tǒng)時出現差錯,都可能導致成本計算不準確。例如,在記錄進貨成本時,將某批次貨物的成本數據誤記為較低的價格,或者在盤點庫存數量時出現遺漏,都會影響加權平均成本的準確性。 4.貨物損耗或質量問題處理不當:對于因自然損耗、過期、質量問題等原因導致的存貨減值或損失,如果未正確核算和調整,也會影響成本計算。比如,部分存貨因存儲不當發(fā)生變質,在計算成本時未對這部分損失進行合理扣除,使得加權平均成本偏低。 二、是否屬于正?,F象的判斷 1.結合行業(yè)和企業(yè)特點判斷:在一些行業(yè)中,由于市場價格波動頻繁、產品更新換代快等原因,進貨成本波動較大是常見現象。如果企業(yè)所處的行業(yè)屬于此類,一定程度的成本變動可能是正常的。例如,電子科技產品行業(yè),由于技術更新迅速、原材料價格變化快,產品成本波動較為常見。但如果是一些價格相對穩(wěn)定的傳統(tǒng)行業(yè),如食品加工行業(yè)(原材料價格相對穩(wěn)定),如此大的成本變動就可能不太正常。 2.考慮企業(yè)自身經營穩(wěn)定性:如果企業(yè)以往進貨成本較為穩(wěn)定,突然出現較大幅度的成本變動,且沒有合理的解釋,如市場環(huán)境未發(fā)生重大變化、進貨渠道未調整等,那么這種變動可能不太正常。例如,企業(yè)長期從固定供應商采購原材料,且原材料市場價格未發(fā)生明顯波動,但加權平均成本卻出現大幅下降,就需要進一步查找原因。 三、規(guī)避加權平均成本異常波動的措施 1.加強成本監(jiān)控和分析:定期(如每月或每季度)對進貨成本、庫存成本進行分析,對比不同時期的成本變化,及時發(fā)現異常波動。建立成本分析報告制度,對成本變動超過一定幅度(如設定 10%、20%等預警線)的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和報告,以便及時采取措施。例如,每月末對本月進貨成本和庫存加權平均成本進行比較,分析成本變動的原因,如價格變化、采購量變化等。 2.優(yōu)化庫存管理:根據市場需求和成本變化趨勢,合理控制庫存水平和進貨節(jié)奏。對于價格波動較大的原材料或商品,可以采用適量庫存與適時補貨相結合的策略,避免因大量囤積高成本庫存而導致成本波動風險。比如,通過建立庫存預警系統(tǒng),當庫存水平達到上限或下限時,及時調整采購計劃。同時,與供應商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,爭取更有利的采購價格和供貨條件。 3.提高存貨盤點和數據管理準確性:完善存貨盤點制度和流程,采用科學的盤點方法,如定期全盤、循環(huán)盤點等,減少盤點誤差。加強成本數據的錄入和審核管理,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及時性。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統(tǒng),對存貨成本數據進行實時監(jiān)控和跟蹤。例如,使用專業(yè)的庫存管理軟件,對存貨的入庫、出庫、成本核算等環(huán)節(jié)進行自動化管理和數據校驗,降低人為錯誤的發(fā)生概率。 4.完善成本核算方法和制度:定期評估加權平均法是否適用于企業(yè)的實際情況,如有必要,可以結合其他成本核算方法(如先進先出法、個別計價法等)進行綜合分析。
老師我即將去建筑公司,新成立的,有關增值稅問題請教一下,咨詢別的建筑公司,他們說每個月控制稅負率2-3%左右,來確定主營業(yè)務成本一般計稅。 老師我之前在房產不了解,建筑行業(yè)這塊,咨詢另一個公司,他們說分包方給了發(fā)票就入成本,有的時候這個月不用交稅,進項多,就留底,等到那個月收入超過了,就繳納?我原來同事說得每個月均衡著來,我要不稅務局頂上了,查賬不好了。我都不知道聽誰的了,沒有實際賬可以借鑒,老師我們地處山東!這種情況我該怎么辦? 還有我入成本科目的時候,按照新的會計準則?入什么科目!工程施工是不是老科目了,還有只要取得了進項發(fā)票我就直接入成本嗎?還是按照同事說的留著均衡一下成本,每個月需要認證?。窟€是按照一定完工百分比來確定成本?還是有了進項發(fā)票就入賬認證,然后留底啊?那個不知道聽誰的,寫個公司新的,我也沒有注意了,不太會弄? 老師這方面的實操嗎?我看好幾個實操您給我推薦下!那個際用的到的! 建筑行業(yè)控制稅負率嗎? 老師!如果預收了一筆建設單位給的款,用不用預交稅金啊!如果不用怎么入賬,如果用的話,稅務申報我填到什么哪個位置?。?就是先預付給一部分,我們建筑方如果開票給建設單位?
問題一:A欠了債務,房子在銀行被抵押,能力還款,又逾期。A會找我們公司,我們公司會以400萬收購A房子,不是實際收購,在公司名下的那種,先付定金給A,幫A撤掉房子的抵押,陸續(xù)會支付滿400萬給A,(400萬大多數情況公司會找資方出款,等第三方買家回款了,支付資方本金利息,資方轉個利息錢)撤掉抵押后,房子找第三方買家交易,讓客戶開個交易銀行賬戶,把賬戶控制在公司,買家付款后,還完資方本金利息后把錢轉回私戶。有時沒找到買家之前,A還有其他欠款利息,由公司承擔,每次賬戶錢不夠,會由四個老板按比例打錢進私戶,有盈利按比例分配,是完結一個案子分一個,如果按正規(guī)做賬,這種情況怎么弄?這屬于什么行業(yè) ?如果開票稅目是啥?如果是一般納稅人,稅率是多少? 問題二:公司業(yè)務是收購不良房產,以低價收購有負債的個人住房再找買家賣出,解決個人債務,賺取差價,收購中涉及到找資方墊資,支付資方利息。沒有走公賬,只記流水,之后經常涉及債權收購,怎么走公賬?盈利了是記營業(yè)外收入嗎?全額交所得稅嗎,能抵減公司日常費用成本嗎?若以后經常收購,可以算作主營業(yè)務嗎,這種收購債權,可以做主營收入嗎,這種收購債券需要取得資質嗎?
老師,這個月從總部進了貨,總部跟分公司獨立核算,自負盈虧,比如我們從總部進貨來的貨價款總額是9萬,這個9萬就是分公司的成本,9萬塊需要還給總部,但是分公司是沒錢的,還沒問總部開專票呢,因為這兩天對庫存跟總部的出庫單金額對不上,等對上后,假如貨款也就是分公司成本價總和是9萬塊,6月需要做的會計分錄是啥?進貨了也擺在店里了,但是到月底了一件都沒賣出去呢,貨品就是吃的,蜂蜜,酒水,面粉面條紅棗這些,請問現在進貨會計分錄和到時候賣出會計分錄都怎么寫好?還有需要啥注意的細節(jié)也請講一下,講的細致有耐心的請回復,謝謝。
老師,你好,需要請教你一個問題 我司庫存是按照加權平均法來核算成本,現在我發(fā)現6月份加權平均成本比實際進貨成本要低一些,變動率達到了38%,這種一般是什么原因產生的呢?這種屬于正?,F象嗎,如果不正常,需要如何規(guī)避?
你好老師。成本 我們企業(yè)是制造業(yè)。然后之前的會計成本上使用的月末一次性加權平均法。 1.現在倉庫在倉庫erp系統(tǒng)的賬上面做到跟實際領料實時做單結算。就是生產部去倉庫領料的時候,倉庫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多給生產部一些物料當作預補損耗用。等產品入庫之后,再把當初領出的預補損耗物料退回倉庫。假設生產一個A產品需要B材料3個,倉庫就會給B材料5個給生產部。而且也同時在erp系統(tǒng)上面記錄。 3.可是現在因為我們產品生產周期在一個月左右,所以導致會有跨月的情況。生產A產品只需要2個B物料,可是倉庫數據上顯示領出去了6個B物料。我不清楚這個物料用了多少損耗。 請問我應該如何處理和計算這個產品的成本才對?
老師,問一下,上個月發(fā)的年休假,工資薪金個稅報忘記了,這個月補報可以嗎?
老師,我想請問下,在電子稅務局網站灰度證明查詢查具,這項證明嗎?
公司是小規(guī)模納稅人,公司名下有一臺貨車出售給個人在二手車市場開具的過戶發(fā)票2萬,應該繳納多少增值稅呢?
直接申報個稅的那個人數 就是殘保金人數對嗎?有什么特殊情況嗎
老師商貿企業(yè)新建進銷存,都需要做什么工作,以前是交給代賬的,沒有進銷存
老師您好請問24年外經證異地沒申報個稅怎么補報?提示補申報失敗,原因是已完成24年匯算清繳
請問每年有幾個月通過勞務公司請的季節(jié)工人,人數需要計入殘保金人數嗎
我公司在電子商城上面搞促銷,買滿200商品送100元購物券。購物券贈送給消費者時和消費者使用購物券再次買東西時怎么做賬?
企業(yè)送清涼活動,每人一箱飲料簽字領取,計入福利費還是勞動保護費呢,需要繳納個稅嗎,屬于集體福利嗎?
62.5不是累計數嗎,本題不是應該算發(fā)生數嗎
好的,謝謝老師,不好意思,現在才看到你的信息。不過老師這點可以幫我舉例一下嗎,不是很明白 (2.庫存商品銷售結構變化:如果高成本庫存商品銷售速度較慢,而低成本庫存商品銷售較多,會使剩余庫存的加權平均成本降低。比如,企業(yè)同時存有不同批次成本的產品,高成本的產品因市場需求變化等原因銷售較少,而低成本的產品暢銷,隨著銷售進行,剩余庫存的加權平均成本就會更偏向低成本的水平。)
例子 假設一家電子產品企業(yè)生產和銷售某型號的手機,有以下不同批次的庫存商品: 第一批手機:采購成本為每臺 1000 元,數量為 1000 臺。 第二批手機:由于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,采購成本為每臺 800 元,數量為 1500 臺。 第三批手機:因市場競爭加劇,供應商給予一定折扣,采購成本為每臺 700 元,數量為 1200 臺。 在某一銷售期間內: 高成本的第一批手機(每臺 1000 元)只銷售了 200 臺。 低成本的第三批手機(每臺 700 元)銷售了 1000 臺。 第二批手機(每臺 800 元)銷售了 300 臺。 計算加權平均成本變化 1.初始加權平均成本:總成本 = (1000×1000) %2B (800×1500) %2B (700×1200) = 1000000 %2B 1200000 %2B 840000 = 3040000 元??倲盗?= 1000 %2B 1500 %2B 1200 = 3700 臺。初始加權平均成本 = 3040000÷3700 ≈ 821.62 元/臺。 2.銷售后剩余庫存商品的情況:第一批剩余數量 = 1000 - 200 = 800 臺,成本為每臺 1000 元。第二批剩余數量 = 1500 - 300 = 1200 臺,成本為每臺 800 元。第三批剩余數量 = 1200 - 1000 = 200 臺,成本為每臺 700 元。剩余庫存總成本 = (800×1000) %2B (1200×800) %2B (200×700) = 800000 %2B 960000 %2B 140000 = 1900000 元。剩余庫存總數量 = 800 %2B 1200 %2B 200 = 2200 臺。銷售后的加權平均成本 = 1900000÷2200 ≈ 863.64 元/臺。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,隨著銷售的進行,由于高成本的手機銷售較少,低成本的手機銷售較多,剩余庫存的加權平均成本從約 821.62 元/臺變?yōu)榧s 863.64 元/臺,更偏向于低成本的水平(相比初始加權平均成本更接近低成本產品的成本)。
老師,你好。那最低的成本不是700元每臺嗎?(這句話沒懂 更偏向于低成本的水平(相比初始加權平均成本更接近低成本產品的成本)。
同學你好 這個算加權平均的
老師,你方便給個電話嗎
公司不允許私下聯系學員不好意思
就是老師你好!我是對你那句話就是不太懂,那個你說銷售后的加權平均成本,然后更接近于低成本的價格,這句話我沒有懂。銷售前的庫存加權平均成本是821.62元,銷售后的庫存加權平均成本是863.24元,863.24與821.62相比,不是863.24更遠離低成本700元嗎
1.首先明確加權平均成本的概念:加權平均成本是用庫存總成本除以庫存總數量得到的平均成本值。它會隨著庫存商品的進出庫數量和成本的變化而變化。 2.然后分析兩個成本值與低成本 700 元的距離:銷售前庫存加權平均成本是 821.62 元,銷售后變?yōu)?863.24 元。863.24 元相比 821.62 元更遠離低成本 700 元的說法是正確的。